華人恩典聖經教會今年的主題是「上帝之下,主內一家」,表明教會中的眾信徒都是這「神的家」中的一分子。在介紹主題時,同時提出了教會的三大功能,就是高舉全能的神,對內裝備聖徒,對外傳福音給失喪的人。這三大功能固然不錯,我且在此略加引申說明。 教會的功能在高舉全能的神方面,通常包括敬拜、禱告、唱詩、奉獻、主餐、洗禮等項目;在裝備聖徒方面,包括講道、主日學、培靈會、兒童教導等;在傳福音方面,包括差傳、短宣、佈道會、福音單張、冬令會、夏令營、個人探訪等。 但是,教會還有第四大功能沒有提到的,就是信徒關懷方面,也是本文想闡述的教會負起做母親的責任這一功能。
我們都知道,人具有身、心、靈三方面。談到全人的成長,單顧屬靈方面的裝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人的身體、心理、情緒方面的情況,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事奉。我們若以「主內一家」來看眾信徒,那就應該以家的全人觀念來建造教會。「家」必須讓我們有歸屬感和安全感,是全人可以投入的地方。
我們都是蒙天父的恩典,藉著耶穌基督在聖靈裏「重生」的。因此我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一主、一信、一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 (弗4:4-6)。在這家中,我們以弟兄姊妹相稱。然而我們之間的交往,若是單單強調屬靈的事,在我們看來是有偏差的,或者是表面化的,因為撇開身、心方面的關係,我們不可能對弟兄姊妹有真正的瞭解,何況要能彼此相愛呢?
教會(Church)在希臘原文意為「to call out」,就是被選召出來的一群人。正如彼得前書2:9所說:「唯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這裡表明,信徒是特別的一群人,因為他們是被揀選的、服事天上君王的、聖潔的、屬神的。神呼召我們出黑暗、入光明,我們聯合成為一家人,彼此相顧、互相造就,乃是理所當然的。
十六世紀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在他的著作《基督教要義》一書中曾說:「對那些承認神是天父的人,他們也可能視教會為母親。」他接著又說:「神使用教會來孕育我們屬靈的生命,正如一個母親懷胎,叫一個生命逐漸長成。神並以教會來維持我們的基督徒生活,正如母親在家照顧子女一切成長的需要。」
當年主耶穌在世上時,祂並不單單傳講天國的福音,祂也醫病、趕鬼、使人復活、將水變酒,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舊約》〈出埃及記〉,神以嗎哪、清水、鳥肉供應在曠野中的以色列人。提摩太前書5:5提到,要照顧那獨居無靠真為寡婦的,因為「人若不看顧親屬,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還不好。不看顧自己家裡的人,更是如此。」 (提5:8) 使徒行傳11:29記載,因為大飢荒,「於是門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錢,送去供給住在猶太的弟兄。」這些都是信徒彼此照顧身心需要的例子。
保羅在提摩太前書3:15中,稱神的家就是永生神的教會、真理的柱石和根基。神藉著教會,將真理傳給信徒,而教會也是信徒在稱義之後,繼續學習、追求、深入,以致長大成人最好的場所,這也是我們心靈得著安慰、鼓勵和幫助的美好地方。
教會要擔負起做母親的責任,我認為最主要的莫過於藉著由教會設立的各種團契,或稱關懷小組。團契可以是地區性的、專業性的、年齡層的,或興趣型的。活動項目有敬拜、關懷、查經、分享、代禱、遊戲、愛筵、領人歸主等等。叫眾人能彼此認識,過著神兒女的家庭生活。
主耶穌在約翰福音17:11,祂被賣之前,分離的禱告中說:「聖父啊,求祢因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叫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一樣。」二十節接著說:「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這是主耶穌的心意,就是所有信徒能合而為一。新約中的團契,原文是Koinonia,這個字帶有親密相交的意思,正適合於主內一家人之間的相互的關係。
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作為信徒的我們,當然要愛教會,如同愛自己的母親。教會以基督的愛,使用種種途徑,幫助信徒進入完全的地步,正如母親養育兒女,使他們在身心靈各方面,都能健全發展。總之,教會中的團契生活是信徒成長的重要環節。現代的人以臉書和手機廣交天下、朋友眾多,但絕不能取代面對面交往的溫暖和親切。一個人單獨(alone)生活,短期是好的,因為清靜、自由。但淪入孤獨(lonely),並不健康,是現今社會一個普遍的問題。我感謝神,我看到教會國語部,有積極的關懷、代求及相助的表現,其他兩堂因不清楚在此不提。願主悅納,且記念弟兄姐妹們愛心的擺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