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言雜誌

Gracious Words

右手的尊榮

情期間,每週與盧姐在網上一起查經。我們約定,把誦讀《詩篇》作爲日常內容,貫穿於對其他經文的學習之中。於是,我開始反復翻閱這一百五十篇詩文。藉著對舊約歷史書的查考,我漸漸能讀懂詩篇所述說的神的大能,能體會在熾烈禱求中所彰顯的神的榮耀;同時,我也捕捉到字裏行間多次提及的一個意象——「右手」。

我粗略統計了一下,在《詩篇》一百五十篇中,有22處以褒揚的意味特別提及右手。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右」的優越性內涵是毋需反思的常識,但對一些浸潤過中華文明底色的人(包括我)而言,「左」與「右」的優劣之別,並非不證自明的。事實上,在漫長的中華文明發展史中,「左」和「右」所蘊含的褒揚或貶斥之意,並非一成不變。《老子》有云:「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我們也聽過「右遷」(升職)、「左遷」(貶官)的說法。此外,以左右來分辨同階官職高低的規則,更是各朝各代迥異,比如:秦漢時右丞相大,唐宋時左僕射高於右僕射,元朝的右丞相在左丞相之上,清朝的左督御史比右督要大。所以,籠統地說中國傳統文化「尚左」還是「尊右」,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爭議。也正因爲如此,當我細讀《詩篇》時,會不自覺地被高頻出現的「右手」一詞所吸引。爲什麽是「右」手?帶著這個問題,我從語言文字和社會科學兩方面做了一點小小的知識考古。

images我們知道,《聖經》《舊約》的書寫文字採用了希伯來文及亞蘭文,二者在後來的語言系屬研究中都被歸於閃含語系之下;《新約》絕大部分是用希臘文書寫的,希臘文則屬印歐語系,與拉丁語及日爾曼語(包括英語、德語等分支)具有同源關係。由於印歐語系語言在全世界的使用最爲廣泛,對其研究自然要深入、充分得多。研究表明:原始印歐語中不乏表示「右」的詞語,且其所表達的正面積極意義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同時,會用很多不同的詞語來表達「左」的觀念,更確切地說,是表達「不同於右的」、「不正常」的意思。現代印歐語言中,不難發現這種褒「右」而抑「左」的例子。比如,英語中,右(right)既表示「左的對立面」和「錯的對立面」,也有職責、期望和義務的含義;法文中,右(droit)也有「正直」的含意,而表示「左」的詞gauche被借用到英文中時,其意思也變成「不擅交際」或「笨拙」。至於閃含語系中的「左」「右」詞意溯源,限於自身對這一類屬語言的完全隔膜,我無法參考該語系語料,也沒能在可接觸到的中英文資料找到有效資訊,只能暫且將這一問題懸置起來。但處於印歐語系的不少學者都推斷,在不同的語言中,「右」大概率都會用以表達一種優越的、積極的含義——因爲就生物學統計來看,人類右邊的這只手在完成各項動作和任務時,顯得比左邊的那只手更加高效。

再來看社會科學領域對左右手文化內涵的研討。這就不得不提到法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赫爾茲(Robert Hertz),他的《右手的優越:一項關於宗教兩極性的研究》,率先對右手性問題做了集中討論,被視爲經典研究之一。赫爾茲也從生物學角度出發,指出:右手以其生理上的微弱優勢,爲「右」在人們集體意識中的優越內涵奠定了基礎;進而,右手的生理性優勢被強化並融入文化習俗之中,最終賦予了「右手」與有效、標準、優先等相關的意義。同時,赫爾茲也受到當時法國學界對原始思維的研究啓發,將左右手的象徵意義與二分的認知框架聯繫起來。原始思維研究揭示,先民往往會基於人體的總體對稱事實,而使用兩兩成對的概念來類比認知周圍的世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元」思維邏輯(如,使用大/小、對/錯、好/壞等來看待事物)。據此,赫爾茲認爲:由於宗教生活在先民生活中非常重要,所以在他們的精神世界中最基本的一對觀念就是神聖與世俗;而被寵愛發展的右手作爲一種道德優越的標誌,自然逐漸與神聖聯袂,左手則與世俗掛鈎,人們通過故意閑置、忽略左臂的作法來表達特定意願和情緒——以神聖超越世俗。簡言之,在赫爾茲看來,右手象徵著神聖,左手則代表了世俗。

至此,我意識到,無論從生物學、語言學立場還是社會文化角度,其對於右手優勢的解讀,與聖經的教導是一致的。《詩篇》第137篇以色列人被擄的哀歌唱到:「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這裏就明明白白地點出了右手的靈巧和重要性。《馬太福音》第25章中有關於山羊和綿羊的比喻:綿羊在右邊,是蒙賜福的;山羊在左邊,是被審判的。左右之間,孰尊孰卑,毋需多言。若要進一步談論左手和右手,不妨以《創世紀》中雅各祝福約瑟的兩個孩子時的動作細節爲例:雅各特意將兩手交叉,好用右手按在約瑟次子以法蓮的頭上,而將左手放在身爲長子的瑪拿西頭上,這樣,以法蓮得到了更多更大的祝福。右手的強大和神聖,不言而喻。

掩卷思忖,不禁感慨:由讀經而生的問題,兜兜轉轉經歷不同學科論證而得出的結論,卻早在聖經中有了啓示。我相信,這樣的一段求知之旅,充盈著主的美意,讓我能更堅定地仰望神高舉的右手。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