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言雜誌

Gracious Words

宣教士小傳 – 李逸牧師

殷文麗

李逸(Joel Li)簡介


逸牧師乃華人恩典聖經教會(CGBC)長期支持的宣教士。從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獲電腦工程碩士後,曾在Fairchild/Schlumberger 電子公司任品管和設計工程師。1992年離職後,帶領全家三代走上全職事奉道路。分別在Cal Poly、San Luis Obispo、美中等大學校園、及歐亞傳福音、牧養教會、訓練門徒,迄今20餘年,仍興致勃勃。妻殷文麗(又名Abby)曾是CGBC青年組組員,很感謝在恩典教會所受的造就。

李逸牧師-德國門訓

1992年3月的一天,正值加州聖荷西櫻花盛開,李逸和幾個黑髮黃臉人不停地進出李家,把屋裡的東西安放車道上一輛中型貨車內。進門處,我左手捧著五個月身孕的肚子,右邊站著五歲的女兒,指揮著幫忙安排各樣事物。殷媽媽–李逸的六旬岳母,在廚房做最後清潔。我們一家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闊別了一起生活11年的教會(聖荷西基督徒會堂)、硅谷的工作,踏上全職宣道的未知路。曾經有人問:「是什麼讓一個電子電路設計工程師踏出這一步?」請讀他的故事。

一、棄「電」從主

李逸生長於一個與電力有緣的家庭,父親一生貢獻台灣電力公司。身為兒子,自小喜歡動手玩電路、解數學題,並嚮往將來成為一個出色的工程師。大學期間,他就讀於新開創的中原電子系,忙於踢足球、辦系活動、和讀書。

「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祂而行。在祂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歌羅西書2:6-7)

大學畢業後,李逸來美留學,一年半後順利讀完電腦工程碩士。雖然如此,研究生畢業之際面臨人生大考驗:找工作、去留身份的壓力等等。徬徨中,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罪性,從而接受、依靠基督為救主。有了新生命,他開始渴望多認識這個信仰,因此,每星期一下班後,隨一位葉弟兄去教會上焦源廉牧師教授的真道班。從聖經中認識上帝、自己、和世界,為信仰打下美好根基。

二、擴張帳幕,服事青少年

「要擴張你帳幕之地,張大你居所的幔子,不要限止;要放長你的繩子,堅固你的橛子。因為你要向左向右開展;你的後裔必得多國為業,又使荒涼的城邑有人居住。不要懼怕,因你必不致蒙羞」(以賽亞54:2-4)

信主第二年,李逸和我(殷文麗姐妹)在華人恩典聖經教會結為連理。是年秋,被恩典教會徵召參加青少年事工。這是李逸第一次參與集跨語言、跨文化、跨年齡於一身的服事,極有挑戰性。六年中,他的外語和對青少年的認識,進步有佳,因為這群中學生對老師的洋涇濱英文、以及不諳文化所犯的錯誤,隨時賜教,毫不吝惜。李逸從不抱怨或喪氣,他總是安詳地、絞盡腦汁和富有創意地把這些少年們引到上帝面前。前幾天,在一位當年學生家長的追思禮上又見到這群學生,或為人父母、或全職服事上帝,他們見到李逸仍親切擁抱他們的「Uncle Joel」;這是跟隨主的人,非常享受、非常欣慰的一刻。

除了服事教會弟兄姊妹的孩子,李逸也開始把福音帶給教會牆外的青少年。那時,有一位緬甸長大的楊姐妹,她感於無數東南亞難民的孩子需要福音,與教會合作開辦中文學校。李逸除了幫忙教課之外,最重要的工作是接送學生。一台四缸馬自達五門掀背車,最高紀錄載了十一位孩子。藉著中文學校的服事,那些不曾涉足教會的中學生開始固定來「週五團契」。不但如此,藉著家訪,福音得以傳到這些孩子們的家中。很可惜,他們來了兩、三年之後,因為帶頭的去唸大學,其他的也就一個個散了。輔導們又一家家探望、勸導,還是留不住他們,只有求主親自保守祂的小羊。

當難民孩子漸漸離開教會之際,團契開始出現台灣和中國大陸來的中學生,與他們的互動成為李逸人生的轉捩點。這幾位孩子所面臨的挑戰與反應,比上述兩組孩子更劇。先是叛逆與權威的較勁,甚至到動用公安的地步。李逸一心想作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和平使者。他花了許多時間聆聽雙方的心聲,仍覺得力不從心,因此開始在西方神學院(Western Seminary)修輔導課。

三、震撼中的覺醒

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們照慣例,崇拜完把一位中學生送回家後,準備去Sacramento探望殷媽媽。好不容易把所有需要的行囊裝上車,後車輪才倒出車房兩尺,車胎突然呼地扁了下去。此時懊惱也無濟於事,只得乖乖地將車上所有行頭,一一搬到另一台車內。就在此時,廚房的電話鈴響了。「Uncle Joel,快點來,我媽媽早上到現在還沒有出房間門,她的門是鎖著的。」我們立刻飛馳去她家,中學生的姥姥已在家門口等著。先試房門,打不開,就順著姥姥的建議,從後院小窗查看。於是李逸登上一張小凳拆開玻璃窗,扒著窗口往屋內張望,我們三人在底下等他報告情況,幾秒鐘似乎一世紀。李逸忽然大叫:「有人!」 我的雞皮疙瘩配上冷汗全冒出,只差沒有暈倒。幾分鐘後,李逸目擊救護車把這位面色蒼白而微弱的單親媽媽抬上救護擔架上靜躺,她的床頭還擺著安眠藥瓶。一個地震開始在他心中滾動。

這事不久,輔導課老師在課堂上放映了一部有關不健全(dysfunctional)家庭的影片。看完後,班上幾位西國男同學都抵不住,回家時暗暗落淚。李逸強忍著,離開教室,一到車上便無法抑止排山倒海的淚水。他想:「沒有上帝的婚姻,遇到試探、引誘,勝不過的時候,是多麼絕望與悲慘,對於整個家的摧毀力是何等的大。如果沒有人把福音傳給我,那電影的主角很可能就是我。主啊,謝謝祢,謝謝祢救了我。」當晚李逸回到家,看到我劈頭第一句話就是:「Abby,我們去傳道吧!」

其實上帝在李逸四周安排了許多榜樣。第一位是青少年團契負責人畢玉書弟兄,他也是電子工程師,充滿了傳福音的熱忱。他親自帶李逸去中南美訪問當地宣教士,和瞭解福音工場。不久之後,畢弟兄就帶著全家去巴西宣教,最後在南非殉道。另一位青少年輔導,蒙召從營養專業轉唸醫學,自九十年初去阿拉斯加的諾姆(Nome,Alaska),在全美最北的幾個城鎮行醫傳福音,至今不渝。還有一位輔導去泰國宣道,雖然後來得了癌症,化療時頭髮掉光,仍帶病出征;上帝親自為她帶上華冠,讓她在六旬之際又生出一頭烏髮。此外,教會當時來了許多回國休假的西國宣教士,他們的處世為人、對華人的關心,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四、接受神學裝備

路既定,李逸就開始在西方神學院進修,一方面接受比較正式的裝備,另ㄧ方面滿足他想好好讀聖經的慾望。我也喜愛讀聖經和神學,隨後也申請入學神學院。所以李逸白天仍在Schlumberger上班,供給昂貴的神學院學費和養家所需。晚上和週末,我倆輪流看孩子或去神學院上課。此外,李逸或每週單獨與屬靈導師談道,或與一群弟兄姊妹一起操練作基督的門徒。屬靈導師並親自帶他去加州中岸實習。有一次李逸談完回來告訴我,老師規定他每天要跟我說五分鐘話,可見老師的關心何等細膩。

五、謙卑學習籌款,仰望主供應

神學快讀完的時候,我們開始尋找宣教的工場。最後決定參加美國導航會,去加州中岸服事加州科技大學的亞裔學生,並牧養當地華語團契。那時候,李逸尚未從工程師職位退下,我們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從來不愁吃、不愁穿,連週末車庫舊貨攤都沒光顧過。然而,導航會對其宣教士第一個要求就是學習籌款,還指派資歷較深的同工指導我們。首先,他們要求我們列出所有可以邀請支持我們的親友,再逐個拜訪、打電話、或去函。我們從來沒幹過「行銷」,這件事有如登天,因為感覺上與「和尚托缽」無異。但上級的要求,只有遵命,厚著臉皮去跟弟兄姊妹解說。做著、做著,我們漸漸領悟機構為何一上來就規定我們做這事。可以說,這是我們人生的第二個轉捩點。

第二個轉捩點有兩方面:
1. 比較簡單的是:學習謙卑,學習將籌款看為給眾弟兄姊妹參與和蒙福的機會;並且學習向許多支持我們、愛我們的弟兄姊妹負責。因此,後來的差會雖然沒有如此要求,我們還是延續這個習慣。

2. 比較困難的是:面臨不再有任何自己可以掌握的收入。這對許多人來說,是進入一個令人同情的狀況。我們離開灣區之前,一位至親好友有一天捧著一個全新的電飯鍋來,鄭重地對我說:「Abby,我們家鄉有個習俗,就是送什麼人飯鍋,那人就不會沒飯吃。」我對他說:「可是我已經有個才新買不久的電鍋。」「誒!不行、不行,李逸快要作宣教士了…」 他說著,就把電飯鍋塞在我的手裡。你說,我該怎麼解讀他的好意?

主耶穌曾跟門徒說: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為身體憂慮穿什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他。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馬太福音6:25-26)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1-33)

上帝真的會賜我們日用的飲食,供應我們一家的需要嗎?主耶穌說的很清楚,若一個人的著眼點在吃、穿,就容易導致憂慮。這等人是像馬太福音6:30所形容「小信的人」,信不過上帝的人,或者是像馬太福音6:23所說「眼睛昏花」的人。他看不清天父有多富裕,也忘記自己的地位。所以我們應該如何看自己?主卻要我們先看飛鳥,「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裡,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馬太福音6:26)既然我們稱祂為天父,我們不就是天父的兒女嗎?既為兒女,有那個孩子天天提醒父親,他要吃什麼、喝什麼?只有不是本家的孩子(外邦人)才需要這樣作。祂說:「孩子,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我們回應神說:「父啊,我信。我信祢兒子所說的。我信祢的愛和養育不會短缺。所以,我們要先求祢的國和祢的義,這些東西祢都要加給我們了。」

這二十年來,我們可以見證神的話是真實的。因此,其實是信,是天父所賜予的信心,讓一個平凡的工程師踏上宣教之路;讓他和他的一家,每天經歷天父的豐盛與大能。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skip to the end and leave a response. Pinging is currently not allowed.

One Comment

  1. Chi-en Hwang 黃琪恩表示:

    I’m Abby’s childhood friend. We went to the same church in Taipei. My husband and I live in Xenia, Ohio. My mom and Abby’s mother were good friends. Joel visited our family in Xenia many years ago. We lost contact after they went overseas. But I have been reading Abby’s articles and news online. I hope to re- connect with the Li’s.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